• --热烈祝贺我会联办的科普活动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普活动

          12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0年全国科普日有关组织单位和活动予以表扬的通知》(科协办函普字【2020】158号),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南京工程学会和江苏省学会服务中心联办的“2020年全国科普日暨第一届‘天印筑梦·科普智行’”活动,被评为优秀科普活动。

  •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

      确立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 ——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学术科普

    当前位置: 首 页 >学术科普>

    缺口巨大,未来“中国制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时间:2019/7/9 10:31:41    浏览次数:1932    字体: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中国和德国分别实施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战略,在近期举行的第二届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上,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表示,中国未来需要的高端制造业人才数量接近百万,要减少61万中低端技术岗位,那么未来“中国制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由上海电机学院、上海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是上海电机学院65周年校庆系列的学术活动之一,论坛吸引了中德两国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前来参与。专家们认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加速融合,已经成为了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将引领制造业发展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洪海在题为《人工智能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的大会报告中表示,“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攻方向,在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夯实智能制造的三大基础,即智能制造软件支撑能力、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体系、工业互联网和信息安全基础等,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是重点培育的智能制造应用的五大新模式。


    徐洪海解释说,人工智能并不是局限在生产的一个方面,它将覆盖制造的全部阶段,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产品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生产装备也是智能化的,其中包括视觉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模拟思维技术和运动控制技术等,而算法是其中的发动机,工业大数据提供发展的燃料,而芯片和云计算能力的提升会让其如虎添翼。在这一过程中,推广应用智能工厂是非常必要的环节。


    交叉学科背景很重要


    “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中国正在加紧战略部署,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在题为“面向智能制造的系统工程的人才培养”的大会报告中,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教授说,“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引领的的制造业发展趋势也将大大改变未来中国制造业的人才需求,未来中国低技能劳动、中等技能劳动岗位将减少61万个左右;但是需要21万个从事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研发工作的高技能工人和工程师,此外还需要76个新生的岗位,比如机电一体化专家、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构架师、用户界面设计师、机器人协调员、工业数据科学家等。


    陈明指出,基于人工智能的人才需求,智能制造需要的不仅是专业型的人才和跨学科的人才,更需要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系统级人才,这些人才所需要知识将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信息物理融合、物联网等技术,这些技术融合了机械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和工业工程类等五大类学科。


    面向变革要快速调整专业布局


    “工业4.0不是一项技术,而是强调人类与机器的交流互动、紧密协作。因此,工业4.0可以被理解为社会技术系统,它需要技术领域知识、信息技术、系统性思维方式以及互联系统所需要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人能力。这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不能只培养学生孤立的技术能力,还需要跨学科延伸的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高校需要与企业界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不来梅应用技术大学教授Joachim Freimuth在题为“工业4.0背景下,人们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的大会报告中提到。


    上海电机学院校长胡晟在题为“‘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实施,关键是要有升级版的劳动力结构与之相适应:要有高移的学历层次,要有复合的知识结构,要有多元的能力特征,要有卓越的综合素质。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胡晟透露,上海电机学院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开始探索实践“以校为主、政府搭台、企业融入”,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根据临港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在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学校建设智能制造新专业、修订传统制造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近年来新增电机电器智能化、电子封装技术、再制造技术与工程、物联网等智能制造新专业;同时,根据上海市临港地区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发展战略,在临港管委会支持下成立全新形态“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中德、校企合作开展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政府的支持下,临港的智能制造引擎企业也积极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内容的重组、实践教学的支撑以及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等全方位参与。在课堂教学方面,由企业专家主导的“中国系列课程——中国装备”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成为了学校最热门的通识课程之一。